井永戰
一、內容不符合客觀真實
1.不合事實。
例:該報指出,這次會晤的主要意義,在于善意姿態、長遠戰略和歷史方向,多于具體互惠措施的落實。(與生活實際不符,應是“這次會晤的主要意義,具體互惠措施的落實多于善意姿態、長遠戰略和歷史方向”。)
2.不合事理。
例:該市有人不擇手段仿造偽劣產品……(產品可以是偽劣的,但劣質產品絕對沒有人會去仿造,所以“仿造偽劣產品”是不合事理的。)
3.判斷失真或以偏賅全。
例: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成才的。(“凡是……都……”這個全稱肯定判斷,言過其實,應將“凡是”改為“不少”或“大多數”。)
二、概念并列不當
1.從屬關系并列不當。概念之間有種屬關系,外延大的概念包含着外延小的概念,存在種屬關系的概念不能并列。
例:改革開放搞活了經濟,農貿市場的貨物琳琅滿目,除各種應時的新鮮蔬菜外,還有肉類、水產品、魚、蝦、甲魚、牛蛙及各種調味品。(“水產品”與“魚”“蝦”“甲魚”“牛蛙”概念之間存在種屬關系,不能并列在一起。)
2.交叉關系并列不當。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與另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稱為交叉關系。交叉關系的概念在使用時也不能并列。
例:他是個文學愛好者,閱讀了大量的小說、詩歌、散文以及外國名著。(“小說、詩歌、散文”與“外國名著”存在交叉關系不能并列使用。)
3.非同一範疇的概念不能并列。概念從內涵上說,總有一定的意義範疇,比如“江湖河海”屬大自然風物,“亭台樓榭”屬于人文景觀,不同範疇的概念也不能并列使用。
例:這家乒乓球館設施齊全,可為乒乓球愛好者提供不同檔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球衣”“球鞋”不屬于乒乓器材,與“球台”“球拍”不能并列。)
三、表述前後不一致
1.自相矛盾(句子前後說法矛盾)。指前面的說法與後面的說法自相矛盾,彼此沖突,如時間、數量、範圍、動作、位置、時態等方面的矛盾。
例: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复排的大型歷史話劇《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劇場上演,日前正在緊張的排練之中。(“日前”意思是“幾天前”,表示時間已過去,屬過去時態,而“正在……中”表示行為仍在進行中,兩種說法不能連用,可將“日前”改為“目前”。)
2.前後失應(一面與兩面不協調,提承不一)。主要指三種情況:一是句中使用了“能否”“是否”“好壞”“有沒有”等兩面詞,卻沒有與之呼應的詞語;二是句中使用了兩組并列短語,但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發生了錯位;三是因偷換主語而導致句子前後語意不照應。
例:當今世界,自主知識產權所占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發展的標誌,而科學技術進步與否是國家富強的標誌。(“與否”造成了兩面對一面的問題。)
3.主客顛倒。主體與客體存在着主要與次要、主動與被動的關系,如果顛倒了位置就會造成關系錯位,表達混亂。
例:這家老字號食品廠規模不大,但從毛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講究,生產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顧客倍受信賴的。(主客顛倒,是產品倍受信賴,而不能說是顧客倍受信賴。)
四、否定不當
一句話中用兩個否定詞就是肯定的意思,句中出現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否定詞就很容易引起邏輯的混亂。
1.否定詞的重复出現或多次出現造成否定失誤。
例:幾年來,他無時無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無時無刻不”即“任何時候都”,使得句子表達的意思剛好與本意相反。)
2.“防止”“杜絕”“忌”等否定詞的誤用造成否定失誤。
例:很多人利用長假出遊,怎樣才能避免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有關部門對此作了相關提示。(“避免”和“不”都表否定,應改為“怎樣才能使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或者“怎樣才能避免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五、分句間關系不當
1.強加因果關系(复句中分句間關系不成立或者不充分)。這種語病常常出現在复句之中,分句之間本來沒有因果關系,卻強加了因果關系。
例:我兩次看見他從這個工廠走出來,我才知道這個熱心幫助病人的老人原來是個工人。(憑兩次看見老人從工廠裡走出來就斷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2.推理無據。推理是由已知的判斷引出新判斷的思維形式。推理應該是自然而合理的,如果不合理,就會造成句子不合邏輯。
例:強強聯合制作的大戲,讓人們不僅看到了中國戲曲的整體進步,而且看到了中國戲曲在現代化問題上邁出的可喜一步。(“整體進步”與“可喜一步”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故兩者之間不存在“不僅……而且……”的遞進關系。)
六、詞序不當
詞語間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理順序等)安排要合理,否則會造成句意不合邏輯。
例:通過檢查,大家討論、發現、解決了課外活動中的一些問題。(“討論”“發現”“解決”這三個充當句子謂語的并列動詞應調整順序為“發現”“討論”“解決”,這樣才合乎事理和邏輯。
選自《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