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幼兒語言學習的雙重性與語言教育的多領域滲透

 

鄭  荔   周  兢

 

一、幼兒語言教育特點

(一)語言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

語言在社會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成人來說,語言有兩大功能,一是幫助人們交際,二是幫助人們思維。幼兒期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幼兒需要在這一時期大力發展語言能力。

與此同時,幼兒又需要供助語言來學習。有學者認為,語言直接介入學習過程,概念形成與語言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Bay,1962)。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魯利亞提出:如果沒有言語的直接參與或間接參與,任何一種單一、复雜的人類心理活動都不能發生(Luria,1966)。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全世界如火如茶、對語言教育產生重要影響的全語言教育觀認為,語言是學習的主要工具,語言能力是孩子認識世界的基本能力。

因此,從幼兒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說,語言具有雙重性,既是學習的對象,又是學習的工具。全語言教育觀認為,要達到“學習語言和用語言學習”兩者的統一,最重要的原則是進行統整(Ken Goodman,1998)。這裡所說的統整就是不同的課程領域之間產生有機聯系,也即相互滲透。

(二)幼兒語言學習具有滲透性

我國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專家認為,兒童學習語言有三大特性:易行性、積累性和滲透性(趙寄石等,1993),其中滲透性指的是語言學習是隨時隨地進行的,兒童不必為學習語言而付出額外的智力負擔,兒童可以在不知不覺中獲得大量的詞匯和理解表達的經驗。兒童的語言學習滲透在一日生活中,滲透在兒童所獲得的各類知識中。

兒童的語言學習與其他領域的學習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不僅關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還要重視語言教育以外的活動中所蘊含的豐富的語言學習因素,重視更為廣泛意義上的語言環境對幼兒語言發展的熏陶作用。

(三)幼兒教育強調各領域相互滲透融合

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組織與實施”第六條,強調幼兒園教育要注重各領域的相互滲透: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遊戲之中。作為幼兒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語言教育,同樣要遵循這一原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語言“指導要點”第2條規定,“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相互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

綜上所述,幼兒期語言具有對象性與工具性雙重特性,幼兒語言獲得的內在規律以及幼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整體性、綜合性特點,共同決定了幼兒語言教育必然是多種途徑相融合、多個領域相滲透的教育。

二、幼兒語言滲透性教育的功能

全語言教育觀對幼兒語言雙重特性之間的關系作了明確闡述,認為“學習語言”和“用語言學習”是同時發生、相輔相成的;把語言教育與社會、數學、音樂、美術等領域教育內容整合起來,加強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使各種語言能力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更有利于幼兒真正把握語言(Ken Goodman, 1998)。

(一)豐富概念和詞匯,促進幼兒語義發展

幼兒憑借語言進入其他領域,包括運用內部語言監控認知過程,通過語言表述認知內容以及認知過程中的情感,等等。加拿大艾德‧蒙頓城的一群教師共同發表了一份工作報告,說明當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時,他們同時在發展着自己的表達力及科目中的相關概念。

例如,在社會領域活動中,幼兒接觸、習得民族和節日等名稱,理解類似“勇敢”“誠信”這樣一些道德術語;在音樂活動中,幼兒學會用相應語言描述歌曲“悠揚”“雄壯”等風格,通過大量吟唱歌詞,積累起許多精練‘優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如幼兒學習詩歌《我們的祖國真大》(北方是冬爺爺的家/十月就飄起了大雪花/南方是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都盛開着鮮花啊!祖國,媽媽/您的孩子在同一個時間裡/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圍着水爐吃西瓜)時,如果教師已在科學活動中介紹過有關氣候知識,便會加深幼兒對詩歌語言的理解,引起更為強烈的情感體驗。

(二)遷移語言經驗,提供語言運用機會

將語言活動中習得的經驗遷移到社會、科學、美術領域等新的情境,既能鞏固強化已有的語言經驗,又能獲得其他領域中的語言經驗,從而進一步理解概念內涵,擴充、修正自己對意義的理解。前述加拿大艾德‧蒙頓城的教師在共同發表的報告中還指出,語言學習是一個動態過程,語言必須經由使用才能學會。加拿大的全語言教育政策規定,要為兒童建立刺激性語言環境,讓幼兒通過各種機會使用語言,促進語言的發展。

例如:幼兒學習散文《落葉》,這篇散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小樹葉由綠變黃,一個個好像穿着金黃裙子的小姑娘,攙着大樹媽媽在秋風中翩翩起舞。”教師如能在其他領域的活動中引導幼兒使用“由x變x”“好像xx”句式,用“翩翩起舞”形容落葉、蝴蝶等事物,使幼兒獲得反复練習的機會,就能幫助幼兒握類似句式,并能舉一反三。

(三)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全面提高語言能力

幼兒在其他領域活動中印証語言經驗,能產生由衷的快樂,提高對語言的興趣。在音樂活動中,幼兒會產生自編自唱的沖動,體會運用語言創編的快樂:在美術活動中,幼兒用形象生動的詞語描述繪畫內容,能同時激發幼兒繪畫與語言表述的動機。當前的幼兒教育目標更加注重態度和習慣的形成,多領域的滲透性學習能使幼兒對語言產生興趣,形成良性循環,促使幼兒養成運用語言的良好習慣。

語言內部各因素是相互促進的。《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的作者、著名童話作家劉易斯‧卡羅爾說:“你注意到語義時,自然而然就能夠掌握它的語音規則。”幼兒在各領域中不斷獲得的點點滴滴的進展,有助于語言能力的整體提高。

三、幼兒語言滲透性教育的方式

整合語言教育與其他領域的教育并使之相互滲透,該怎樣具體有效地實施呢?需明確的是,這種滲透不是隨心所欲、零零星星進行的,而是要將滲透理念真正納入整個課程,有意識、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具體可運用如下方式進行操作:

(一)確立課程多重目標

課程要想達到高度的整合化和真實化,確立課程的多重目標是重要的方式。在各領域活動中,本領域目標是第一層目標,但與此同時活動還提供了幼兒學習詞語、句式等機會,它能進一步擴展、延伸語言知識,所以這種語言學習應視為課程的第二層目標。

如社會活動“我們居住的地方”,本領域目標是:1.知道自己居住的城市不斷變化,是個美麗的地方;2.在交流、欣賞、討論中了解所居住城市的過去與現在,想像城市的未來;3.產生熱愛所居住城市的情感。在這一活動中,幼兒練習用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想法,提高語言表達興趣和表達能力應是教學中予以關注的重要目標。

(二)以同一主題架構課程活動

滲透教育在組織方式上可以採取主題式單元架構,以某一主題為單位,把語言學習與其他各領域學習整合起來。主題提供了使用語言、擴展知識和發展認知的焦點,便于引導幼兒圍繞主題有序地延續、擴展便于引導幼兒圍繞主題有序地延續、擴展、組合不同領域的經驗,自然、深入、系統地開展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學習活動。

上述“我們居住的地方”就可以作為一個伸展到各領域的主題,教師可通過觀察、講述、談話、戲劇表演等不同類型的活動,有效滲透語言的學習。如用繪畫表現“我們居住的地方”,繪畫本身可以刺激幼兒產生表達的願望,繪畫作品又可以成為講述活動的憑借物。

(三)廣泛利用文學作品

以一主題整合各領域教育內容,經常以文學作品為手段,將文學作品作為主要線索。事實上,從文學教育本身來說,它必然滲透其他領域的學習。如文學作品欣賞的傳統方式之一是進行藝術轉換創意,即把作品的文學意象轉換成其他藝術形式,如音樂、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間的轉換創意,能豐富欣賞過程,培養幼兒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使幼兒充分進入藝術境界,加深情感體驗。如幼兒欣賞散文《微笑》,文中描繪了小鳥願意唱歌,大象願意幹活,小兔願意送信,為的是讓朋友們高興;小蝸牛好着急,他能為朋友們做什麼呢?最後,小蝸牛想:我可以把微笑送給朋友們,讓他們高興呀!于是,小蝸牛就畫了好多張圖片,上面有一隻小蝸牛在甜甜地微笑。朋友們看到圖片,高興得笑了。閱讀欣賞這篇散文之後教師可以過渡到美術活動──用繪畫表現“微笑”,讓幼兒與前面所獲得的文字印象相對照,使幼兒更深切地感受微笑的魅力,理解作品所着意表現的溫馨友情。

幼兒的語言發展、思維發展與社會性發展是和諧統一、協同共進的,語言教育與其他領域教育相互滲透,相映生輝,在提高幼兒語言能力的同時也必然有效地促進其他領域能力的發展,可以說是“既照亮了別人,又完善了自己”。

 

 

選自《幼稚教育》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