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年的“青澀”人生

──評《青澀的蘋果》

 

楊團慶 陳元保

 

王偉《青澀的蘋果》一文記述了一件小事──分蘋果,雖然這件事的發生不超過一晝夜,但就是在這短短的行文中,作者向我們展現了一組組的對比,用懸念的手法,從一個孩童的視角,透折了人生的百味,探討了人性的可貴,文中盡管并未提到這個蘋果的“青澀”,但字裡行間無不折射着對苦澀人生的感悟。

一、复雜的人生況味

世界應當是奇幻而美麗的,但是小說的開端“我的親爹在逃荒東北的路上餓死了”便使全文籠罩上一層淡淡的哀愁,為全文定下了“澀”的基調。

他是不幸的,他只是個剛剛懵懂的少年,他的年齡是尷尬的,因此不得不在夾縫中生存,看盡了別人的白眼,受了他人的冷遇,小小年紀便品嘗到了人生的苦澀,“青澀”之“澀”既指生活之“澀”,也是他當時情狀的一個鮮明寫照。

但他又是幸運的,盡管“拖油瓶”的身份給他的心靈蒙上了一陰影,然而生活卻并沒有將他逼入絕境。他有個愛他的娘,她自知在家中的地位,表面上忽略他,實際上無時不在保護他,無處不在為他着想,使他能在這個特殊的家庭中得以生存;后爹在小說中極少露面,卻通過簡單的話語和動作透露出對這個繼子的憐愛。

小說末尾,娘的眼淚透露出她對人生滋味的種種體悟。激動:丈夫能夠包容這個繼子;感動:孩子懂事地將蘋果拿給自己吃;心酸:本應天真快樂的孩子只因為得到這個小小的蘋果而興奮不已。作者正是用孩子的口吻道出了人生的百味交雜。這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跌宕起落,百味相雜,缺少哪一味都是不完整的,正是這幸與不幸、苦與不苦、澀與不澀,少交織成了豐蕪雜的人生。

二、獨特的審視角度

從一個剛剛懂事的孩子眼中看待世界、審視人生從一個剛剛懂事的孩子眼中看待世界、審視人生、探討人生,讓人們通過孩子的眼睛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己生活的環境,“青澀”之“青”實際上隱喻了一個少年的痛苦與喜悅。

小主人公仍然保留着孩童青澀、純真的心。當他看到三叔來,知道三叔包裡有吃的,巴巴地望着,三叔走後便急忙“跑”回家想一探究竟,被后奶支開後,又躲在門後偷聽,實際是嘴饞;夜裡睡不着覺,竪起耳朵聽着南炕的動靜,嗅着蘋果“絲絲香甜氣息”,饞得直吞口水;當后爹給他一個完整的蘋果,他忘記了之前的所有不快,高興地向娘炫耀。

但特殊的環境又使這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從小就有着與同齡的孩子不同的心態。他細膩而敏感,隨娘改嫁而到新家後,他看到娘和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謹慎地在這個家中待着,“大气不敢喘”;怕被人說“饞嘴壞孩子”;“爬上樹撅了一些枯枝”好回家交差。后奶說“給你們兩個”,他就想“真偏心眼兒”,娘說“大的不用給”,他卻片語未發,因為他知道娘是疼他的。當看見后奶把蘋果藏起,他裝作沒看見,而是咕咚咕咚地“喝了半瓢涼水”,他喝下的哪兒是水,分明是孩子因渴望而大口咽下的口水,卻依然得裝着毫不知情的樣子被支開,何等的心酸!

但是孩子終究是孩子,即使一個小小的獎賞也能讓他興奮不已:娘給了他一個蘋果核就已令他喜出望外,后爹又給了他一整個蘋果,這讓他更加驚訝。當他得意地高舉着蘋果向娘炫耀,那份自豪與興奮,無不顯示出他心中的快樂。

這是一種以小見大手法的運用,由孩子渴望蘋果的一件小事,放大到孩子的生存狀態,再放大到對人生的思考,再放大到對人性的探討,甚至更深層次的問題,令人掩卷沉思,真正地實現了“微言大義”。

三、跌宕起伏的懸念設計

本文的成功還得益于懸念手法的運用,小說用了絕大半的篇幅細膩地描述了孩子看見蘋果──盼望蘋果──得不到蘋果的整個過程,那種失落、傷心的感情萦繞筆端,但是臨近結尾突然峰回路轉,孩子在完全已經喪失希望的時候,接連兩次得到了想要的蘋果,正像人生的大起大落,事態的發展往往出乎意料。

小說極力描寫了孩子對蘋果的絕望。偷聽到后奶只給娘兩個蘋果時,他就已經徹底失望;娘的話進一步証實了他的猜想;“大的不用給,兩個小的也不能一次給他們。”娘的那句“好東西一下子吃了就會死”雖然是一句氣話,實際也道出了他的心聲:那充滿苦澀卻又不得不獨自咽下的憤懣之情。出乎意料的是,娘最終把一長條蘋果塞到了自己的嘴裡。

優秀的小說家居然還可以將懸念繼續下去。在孩子看來,后爹的腳步聲離自己越來越近,這是后爹來偵察后娘是否私下給了自己蘋果;出乎意料的是,后爹居然塞給自己一個蘋果!第二天,當孩子出現在娘面前時,娘發現:丈夫居然給自己孩子一個蘋果!

 

 

選自《寫作》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