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字形體的審美特征

 

趙金色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中國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而漢字書寫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字先天便具有藝術的特質。漢字的審美價值其根源在于漢字獨特的表意性質、完善的形體結構及其深厚的文化意蘊。

一、漢字形體的繪畫美

幾千年來,漢字以其強盛的生命力存在于漢民族之中并有效地為其服務。從象形指事的個體誕生,到會意形聲的體系形成,從單體的表意性質到整體的孳乳繁衍,漢字已不單單是一種記錄語音的符號“作為社會記錄和交往工具用的”,也是一門藝術,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是用來記錄漢語詞的。文字表詞,一般有三種方式:可以表音,可以表義,亦可音義皆表。先民認知思維的特點是重形感,重體驗;所以,在漢字初創之時,就把表詞思維的着眼點放在了詞指稱的意義之上,而沒有考慮詞的語音形式。而表意文字的重要特點是具有形象性或圖畫性。圖畫曾是原始先民普遍採用的交流思想感情的輔助手段。

漢代文學學家許慎說:“依類象形,故謂之文。”繪畫是漢字起源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漢字的原創中充分攝取了自然美的精華。古人由對自然界進行描摹的圖畫變為筆畫簡單的文字,再進一步創造出了大量新的文字。可見,漢字具有很強的可觀性。“象形”統攝着“六書”,幾乎滲透所有的漢字。文字學家姜亮夫說:“除了象形字,其它五種構字方法歸根到底也還是象形的。”人們從這些形象中,可觀照到漢民族的力量、智慧和才能,引起精神愉悅。美與感性、形象密不可分,美就寄寓在感性形象中,美的必定是“感性形象”的。宗白華說:“中國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礎,這一點就有藝術性。原來是象形的,後來中國文字漸漸地越來越抽象……但是,骨子裡頭,還保留着這種精神。中國書家研究、發展這種精神,成為世界上獨特的藝術。”象形精神是漢字藝術性的集中體現。漢字的形體造型,展示出種種鮮活的生命形象和無盡的生命信號,給人以極強的審美感受。如“羊”突出頭部雙角彎曲,顯示着一種溫馴:“馬”突出鬃毛飄動,顯示着一種剽悍;“水”突出波紋起伏,顯着一種流動;“山”突出峰巒向上,顯示着一種雄峙等等。其他每一個字細加品味,都有其不同的神采。如“潺”字,由“水”和“孱”組成的,含有“水弱”、“水上”義。可見形聲字無論形旁、聲旁都可表示含義,具有很強的繪畫美。成為漢字意蘊美的一個重要因素,并為書法提供着多方面的啟示和借鑒。

二、漢字形體的線條美

漢字筆畫豐富,結合錯綜交構,有點畫交構、橫竪交構、撇捺交構、蔬密交構、斜正交構,長短交構,大小交構等等,有序而又多變,極盡穿插編織之能事,從而使漢字呈現出錯雜如畫的形體美。漢字筆畫具有意象性。許慎《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由于漢字形體的豐富多樣,可塑的程度也就比其他文字大得多,從而姶書法造型留下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漢字從筆畫的粗細、長短、方圓、輕重到結體的正斜、狹扁、疏密、大小等等,只要稍加改變,就會產生新的形態。漢字屬面性圖形符號,是用線條構成的。線條本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践中對客觀事物外形的一種抽象,一種概括和描述,同時又是人的創造,帶有某種意象性。漢字受自然啟發,“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用簡練的線條勾勒而成。最初的筆畫,“陳體詰屈”,即為原物象的一部分。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書家更刻意按自己的理想去塑造,賦予筆畫新的意象。漢字有甲骨文、金文、籀文、篆文、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多種書體各不相同,但均以線條作為構形元素。

漢字的筆畫種類繁多。美學家認為,線條是人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事物外形重要屬性的一種抽象。這種抽象本身積淀了人們豐富的觀念和情感內容。因此,線條有可能成為人的審美對象,并在造型藝術中成為具有直觀特征的表現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字作為一種線條藝術較之繪畫藝術更具有含蓄性、表現性、象征性和抽象性。例如“心”字中的三個點筆勢各異,左點右傾如杏仁,中點仰向像梅核,右點覆下若鵝首。線條的變化性和表現力正是漢字字形的美感之所在。如衛夫人《筆陣圖》就曾將橫、點、竪撇、戈鈎、竪、背拋釣、橫折彎鈎分別喻為“千里陣云”“高峰墜石”“陸斷犀象”“百鈞弩發”“萬歲枯藤”“崩浪雷奔”“勁弩筋節”。一般說來,橫線使人感到廣闊、寧靜;直線使人感到上騰、挺拔;斜線使人感到危急、驚險;曲線則使人感到流動、變化、柔和、輕巧、優美等。

三、漢字形體的結構美

漢字的美學特征還表現在其結構的均衡和對稱上。漢字的整體構成則是二維的平面,多種筆畫、多種結構成分、多種組合方式在一個方塊裡協調配合,以達到穩定和諧,而又靈活美觀。早期漢字,如甲骨文常會給人一種不隱定、不協調的感覺,似乎對字的結構不大講究。金文開始注重結構的平衡對稱。到了小篆,已開始自覺地追求結構上的美感。漢字結構上的均衡對稱是與漢字的方塊化相伴而生的。漢字形體布置得當,最大程度地顯示了造型的形式美。

它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一是獨立的方塊結構。漢字選擇方塊結構,字字獨立,每個字都可以構成一幅生動優美的圖畫,漢字大部分為合體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有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包圍結構以及品字型結構、更复雜的綜合結構等等。偏旁與主體,部分與部分之間和諧結為一體。寓含有向背、相讓、朝揖、附麗、頂戴、包裹等種種有意味的結體原則,豐富了漢字形式美的內涵。據啟功和後來有的學者研究,漢字的結構還存在諸多黃金分割現象。如外形高寬之比,部件之比,點畫之比等等,大都為0.618。這是形式美最理想的比例關系,也進而証明了其結體的和諧。

對稱是漢字整齊、協調美的主要表現形式,或左右對稱,或上下對稱。後世漢字以左右對稱為主。對稱依筆畫的差異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有明顯中心軸的,此類字多以竪或堅鈎作為中心軸,左右筆畫對稱,例如:木、個、干、平、土、田、出、工等。這也稱得上是一種絕對對稱。另一種是中心軸隱藏在對角線的交叉點上,由這個點控制筆畫的整體分布,例如:人、大、文、交、會、夾、并、益等。這可算作一種相對對稱。平衡對稱是漢字結構的普遍法則。有的漢字為了追求這種結構美,甚至不惜以犧牲固有的象形表意性為代價。例如:“齊”字在甲骨文裡象“禾苗吐穗”之形,“三株麥穗”呈凌亂分布。小篆中的“齊”被加上了兩條水平線和垂直線,字形變得均衡多了。漢字結構平衡的特點,體現了我國以對稱為美的審美心理。這種建築的平衡美,在漢字的構形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聲符和形符的相互制約,形符部件受制于聲符,聲符同樣受形符影響,當形符細長時,聲符就在橫軸上相配,呈左右結構,如“睡”、“糖”等;當聲符橫闊時,形符就在縱軸上相配,呈上下結構,如“您”、“苹”等;同一形符或聲符,與不同形狀的聲符或形符相配,呈現不同的結構圖形,如“功”、“紅”、“員”、“財”等。二是筆畫的繁簡與面積的比例存在內在的聯系(除了一些筆畫大致相等的以外)筆畫繁多的字符必然增加面積,約占整字方塊的三分之二,如“健”、“蕉”、“藍”等;三個相同字符組成的字,為了結構平衡、穩健,必不取橫排形或倒品字形,而是取品字形,如“晶”、“众”、“矗”等。方塊提供了一個字體結構的參照框架,它可以確定其內部每一個筆畫或構件的平衡值。于是,漢字要麼下面有像人腿一樣的兩個支點,如“大”、“興”;要麼有如同人的脊柱似的一個支點,如“中”、“舉”;要麼有一個穩定的底邊,如“土”、“芝”。漢字的平衡不是一種僵硬呆板的平衡,而是一種斜與正、動與靜有機協調的平衡。如撇是傾斜的線條,易使人產生不平衡感,但漢字可通過巧妙的組織,做到欹中求平,斜中取正,靜中含動。像“單立人”,用一竪將一撇穩穩地托起,使撇的重心落在如同立柱一樣的竪筆上。在“幺”“乡”這類字中,當三撇一同出現時,將下一撇的頭對着上一撇的腰分布,使三撇之間形成一個無形的中心軸,以保持其動態平衡。

平衡對稱的漢字結構形式中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意識。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字體的構成和演變體現了我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它的線條在結體構成中具有對立統一的法則,體現了我國古典哲學陰陽學的辯証思想,與老莊的宇宙論、認識論、方法論有着內在的聯系,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結晶,是構成書法藝術的“靈魂”。二是書法藝術與中華民族文化同步發展,所以,它滲透着民族文化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和”為美學原則的,所以“中和”美思想比比皆是:“志氣平和,不激不歷”(孫過庭),“今于中和,斯為美善”(項穆),“不偏不倚”等等,要求情和理的有機結合,情感的抒發不超過理性的規範(西方現代藝術審美意識的中心是主張超理性的自我表現)。它要求外在形態“勢和體均”,“平整安穩”,剛柔相濟,骨肉停勻,和諧統一。它強調平和含蓄、蘊藉而深邃的意境。

 

 

選自《漢字文化》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