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丕永
漢語裏的“飆”,造字時寫為三犬帶風,指的是“暴風”、“旋風”。北歐神話裏,犬貴為暴風雨之神的隨從,是風的象徵。在古代,中西方不約而同把犬與暴風聯係起來,大概都是受犬奔跑時飆飆生風的啓發。“飆”,漢字還可以寫成風挾三把火。不管怎麼寫,都有“迅猛”的意思。現代漢語裏,“飆”不是常用詞,由“飆”組成的詞語原先幷不多,用得也很少。近年來,媒體上却飆然出現了一批“飆”族流行詞語。
由“飆”構成的“飆~”詞語有兩類:“飆車”類和“飆升”類:
“飆車”類,由“飆”加名詞組成。1980年代中期露面的“飆車”(原為閩南方言詞),已收入《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本,釋義為“開快車、飛車”。不過,這個“飆車”只能算是舊詞新用。漢語以前就有“飆車”這個詞,指的是“傳說中禦風而行的神車”(見《漢語大詞典》)。“飆車”一般是若干人一起飛車,是在較量誰開車更狂野。所以,“飆車”很快又衍生新義,用來指“較量飛車”。例如:“司機演起了‘生死時速’,他竟敢在狹窄的街上與小中巴飆車!”(《青島晚報》2001年5月12日)1990年代中期起,陸續出現了一些根據“飆車”仿造的詞,它們既有“狂熱(做事)”的意思,又有“較量”的意思。常見的有“飆船,飆歌,飆舞,飆戲”等。而從“飆車”縮略而來的“飆”,比“飆車”多了一個義項,相當于俗語“開快車”。如“趕制兩集(電視劇)”可以說成“飆兩集”。
員等)迅速走紅”之外,“飆紅”也有“飆升”的意思。例如:“與國慶7天的‘門前冷落車馬稀’相比,節後的旅游市場‘一路飆紅’。”(《江南時報》2000年10月16日)“飆”加“來去出入”義的動詞組成的詞語,也都帶有迅猛的意思,常見的有“飆入/飆出(空間),飆顯(個性、神情、圖文),飆闖(空間、行業、領域)”等。“飆出”,有時還指激烈的話語脫口而出。例如:“這些語言一旦飆出口,傷痕就越裂越開,直到我們的感情徹底破裂。”(《青島晚報》2002年11月21日)
由“飆”構成的“~飆”只有一個詞“發飆”。“發飆”的意思一是“勃然作怒”。例如:“有些人對狀況不那麼清楚,看到報紙就發飆,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廈門日報》2001年8月16日)二是“(競技時)迅猛發威”。例如:“此時瓊斯猝然發飆,他4分鐘內連續5次讓三分球穿心而過。”(《北京青年報》2002年9月6日)從第二個“發飆”略而來的“飆”,意思相當于裏的“牛”。例如:“為什麼韓國隊和日本隊這兩個中國的老哥們一到了世界杯决賽圈,就這麼飆呢?”(《南方日報》2002年6月10日)由這個飆組成的“飆話”,就類似于“大話”了。如:“阿富汗戰爭首戰告捷,布希立即又將伊拉克鎖定為目標,一度還曾放出‘八星期搞定薩達姆’的飆話。”(《南方日報》2002年6月11日)由此聯想到,吳方言裡曾有表示盛氣淩人的“擺標勁/擺膘勁”,也許合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