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譯外來詞“貼士”的流行說起

 

李  瑋

 

翻閱以前的報紙、雜志,常常會在犄角旮旯找到許多生活“小常識”“小竅門”,這種小欄目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問題”雖然不算大,但可能是我們的盲區。按照這些“小常識”“小竅門”去做,果然屢試不爽。現在,這些“小常識”“小竅門”有了一個更俏皮的名字:“小貼士”。

比方說,春暖花開,不少市民到郊外踏青,看到盛開的野花忍不住會采兩朵。春游“貼士”提醒你:路邊野花不要采。花卉學者研究發現,在常見的花卉中有50多個品種含有有毒物質,人如果接觸不當,容易患上某些疾病。就以含羞草來說吧,它之所以一觸即“羞”,是由于其體內含有一種含羞草碱,這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有機物,會使人頭發脫落或引起周身不適。(据上海熱線2004年3月25日的“春游貼士”)

“貼士”是個音譯外來詞,由香港經廣東進入大陸。英文單詞“tip”有一個義項為“指點,指導,忠告”。在英語中一般用複數形式“tips”,所以音譯過來便成了“貼士”。在報紙、雜志、網絡上都有“貼士”,可謂“貼士,貼士,貼得到處都是”。旅游貼士、減肥貼士、裝修貼士、求職貼士、健康貼士……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種各樣的“貼士”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消費提供了指導和方便。

漢語原來的表達方式是“小常識、小竅門”,現在引進了一個“小貼士”。在特定的語境中,“常識”“竅門”“貼士”成了一組臨時“同義詞”,供人們自由選用。跟“貼士”類似的新的音譯外來詞還有一批;“秀”“克隆”“粉絲”“嘉年華”……“秀”是英語“show”的音譯詞,意思為演出、表演。由此產生了一大批詞,如“作秀、服裝秀、脫口秀”等,這些說法先在台灣使用,後來傳入內地,現在“秀”“作秀”與“表演”“展示”并存。“克隆”是英語clone的音譯,隨着生物科技嶄新成果的出現,“克隆”一度成為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因為“克隆”這個詞的意思包括了繁殖、再生、衍生等意思,它的用法順勢又擴大到了其他方面。人們把“複制、仿照、搬用”等也說成為“克隆”。更為有趣的是“粉絲”的出現。漢語中的“追星族”“發燒友”其實都是新詞語,但是如今的年輕人更樂意說更新的“粉絲”。“粉絲”音譯自“fans”,意思是狂熱的愛好者。盡管它的寫法與食品“粉絲”重合了,似乎有點不倫不類,可是在電台、電視台的娛樂節目中使用頻率相當高,幾乎取代了“追星族”“發燒友”。2004年又流行一個新的音譯外來詞“嘉年華”,譯自英語“carnival”。它的本義指一個宗教節日,後來泛指狂歡、慶祝、歡宴等。現在流行的“嘉年華”,分別跟漢語的“大聯歡”“游樂場”“精彩組合”等構成了同義關係。

“貼士”“粉絲”“嘉年華”這一類新的音譯外來詞的流行,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一種語言現象。漢語中原來已經有現成的表達形式(詞或短語),為什麼這些音譯外來詞還能流行開來?一方面,改革開放促使人們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反映在語言上,便是求新求變,力求构造出新的詞語來進行交流。新詞語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人們趨新追異心態的驅使。現在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漢語與外民族語言文化接觸更加密切,許多音譯外來詞逐漸被人接受,并被廣泛使用。另一方面,這些音譯外來詞往往各有各的招人喜愛之處。就以“貼士”來說吧,“貼士,貼士,貼心提示”。比起“小常識”“小竅門”, “小貼士”沒那麼直白,但在使用時可能更有親和力,更容易讓人們接受。另外,像 “秀”,像“嘉年華”中的“嘉”“年”“華”,在漢語中都是好字眼,人們喜聞樂見。這種種,都是符合大眾接受心理的。

一批新的音譯外來詞“加盟”漢語,與漢語固有的近義詞語并存互補,供人們選擇使用,這種現象定會使我們的詞匯更加豐富,更加異彩紛呈。

 

(選自《語文教習》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