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 擦 起 電

 

汪京莉

 

活動目標:

1.識別一對經摩擦能產生靜電的材料。

2.體驗大膽猜想和認真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3.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準備塑料小棒、塑料尺、黑色綢布、碎紙屑等實驗材料,也可由幼兒自己尋找實驗材料。

創設主題牆飾“摩擦起電”,其中有關于摩擦起電的各種生活現象的資料,也有幼兒參與實驗的照片、幼兒的個人實驗記錄表、集體的實驗匯總表等。

查閱有關摩擦起電的圖書資料,同時,親自用不同物品進行試驗,思考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做到心中有數。

準備將要投放在科學區、圖書區中的玩具材料和文字圖片資料。

活動過程:

一、小遊戲──“小紙片被吸起來了!”

師:今天老師做一個遊戲,用這塊綢布快速地摩擦這根塑料小棒,你們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教師將小棒靠近紙片。)

幼:小紙片被吸起來了!

幼:這是怎麼回事呀?

孩子們好奇地盯着教師手裏的小棒,他們被這個小遊戲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教師說道:“剛才有的小朋友問我這是怎麼回事,誰能幫助他找一找答案?”

幼兒根據已有經驗,用“木棒是濕的”“布是濕的”“木棒上有膠水”等理由來解釋小紙片被吸起來這一現象,但通過實踐(用手觸摸),這些理由都被一一否定。這時,張永言說:“是布帶電,小棒在布上摩擦後就可以吸起小紙片。”他說的雖然不是很準確,但已接近摩擦起電的原理了,于是教師總結道:“張永言說得有道理,我們把小棒在布上來回摩擦就會產生靜電,小棒就把小紙片吸上來了。”至此,幼兒都很想玩這個遊戲,紛紛進行嘗試。

二、猜一猜——“還有什麼東西也可以吸起小紙片?”

經過嘗試,幼兒對“摩擦起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初步的認識。看到深入探究的條件已經具備,教師又提出新的問題:“除了塑料小棒,什麼東西用綢布摩擦之後也可以吸起小紙片呢?”問題提出後,幼兒的思維很活躍,他們作了多種猜想,如磁鐵、鐵、吸管、玻璃、吹起來的氣球、沒吹起來的氣球、卷起來的紙,等等。教師鼓勵幼兒:“你們可以到科學區試一試自己的想法對不對。”

三、試一試——“看看我的想法對不對?”

幼兒說出自己的猜想後都想去實驗一下,于是,教師在科學區裏投放了不同的實驗材料,積極支持幼兒驗證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為每個幼兒準備一份記錄表,啟    發幼兒自己記錄實驗結果。

●“塑料尺子可以吸小紙片嗎?”

幼兒拿起塑料尺用力在綢布上來回摩擦,然後輕輕地把尺子靠近小紙片,小紙片一下子就被尺子吸住了。“噢,吸住了!”孩子邊說邊在記錄表上畫上一個長方形表示尺子,並在旁邊打鈎,表示自己成功了。

●“磁鐵可以吸小紙片嗎?”

幼兒從科學區找來一塊U形磁鐵問教師:“磁鐵可以吸小紙片嗎?”“你自己試試看。”于是,幼兒拿磁鐵用力地在綢帶土摩擦並設法吸起小紙片,可是沒有成功。他又試了一次可還是不成功。然後,他在自己的記錄紙上畫了一個U形磁鐵,並在旁邊畫了一個叉。旁邊的一個小朋友似乎並不認同他的實驗結果,還想再試,但試了幾次均未成功。

在後來的幾次活動中,教師和孩子們又用卷紙、氣球(玻璃、鐵、吸管等做了實驗。教師發現,幼兒每做完一次實驗,都會把結果記錄下來。

四、新發現——“氣球和桌子摩擦後也可以吸起紙條”

經過幾次活動,幼兒已基本了解“摩擦起電”這一現象。這時,幼兒已不滿足于原先的猜想,提出了新的問題:“別的東西是不是也可以產生靜電?”于是,他們開始變換材料,比如氣球與毛衣摩擦,氣球與頭髮摩擦,吸管與毛衣摩擦,等等。幼兒懷着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更加積極地投入活動,他們的發現越來越多。

●“氣球和桌子摩擦後也可以吸起紙條”

幼:老師,看!我的氣球吸住了這麼長的紙條。

師:呀!你的氣球怎麼能吸住這麼長的紙條?你用了什麼方法使氣球有這麼大的力氣?

幼:我使勁地在桌子上摩擦氣球,結果氣球一下子就吸起了紙條。

當幼兒主動探索一個事物時,他們周圍的任何物質都有可能成為新的實驗對象。

●“我在週末找到了靜電”

幼:老師,我在週末找到了靜電。

師:是嗎?你在哪里找到的?

幼:我穿毛衣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我的頭髮都豎起來了。

師:你知道為什麼你的頭髮會豎起來嗎?

幼:是毛衣和頭髮搗的鬼。

師:毛衣和頭髮搗什麼鬼了?

幼:它們一摩擦就有靜電。脫衣服、穿衣服都會產生靜電。

孩子們的發現越來越多。他們通過自己的實驗不斷充實、深化自己的認識,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幼兒解決方法,而是一步一步地啟發他們,為他們搭建“支架”,提供幫助,使他們在獲得認識的同時體驗到探索發現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五、學記錄——“老師,怎麼記呀?”

●“氣球和我的頭髮摩擦後可以吸起小紙片”

幼:老師,怎麼記呀?我做的是氣球與頭髮摩擦的實驗。

師:你覺得怎麼記錄能讓大家看明白呢?

(幼兒想了想,在記錄紙上畫了一個頭髮豎立的小人頭,又畫了一個氣球,並在旁邊打鈎。)

師:你這個辦法很好,大家一看就知道你用哪兩樣東西摩擦後吸起了紙片。

聽了教師的話,其他幼兒紛紛模仿該幼兒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我們看到,幼兒不但能創造性地實驗,還能根據需要改造原有的記錄表,使它能更直接地反映自己的想法。這種創造性舉動只有在幼兒親自實驗、主動思考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為什麼在記錄紙上畫了三個鈎?”

有個幼兒在記錄紙上畫了三個鉤,教師很奇怪。

師:你為什麼畫三個鈎?

幼:因為我做了三次都成功了,所以我畫了三個鈎。

師:你為什麼要做三次呢?

幼:第一次我成功了,畫了一個鈎。第二次我用別的方法沒有成功,又用這個方法試結果成功了,所以我又畫了一個鈎。後來我又試了一次也成功了,就畫了第三個鈎。

師:你的這個記錄方法真好,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方法你用了三次,而且都成功了。

從幼兒的表現和回答中,教師驚喜地發現,幼兒在實驗過程中能對自己同伴的實驗結果提出質疑,使驗證活動得以不斷深入。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抓住時機,給予幼兒及時的引導、強化,因勢利導地幫助幼兒建立科學記錄的意識。

六、交流與討論——“我們共同的發現”

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大部分幼兒已對“摩擦起電”現象有了基本的認識,發現了許多經摩擦能產生靜電的材料。特別是當教師把他們的實驗記錄表展示在牆面上時,孩子們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翻閱自己的或同伴的記錄,重溫自己的實驗經歷或尋找與自己不一樣的實驗方法。看到幼兒的表現,教師及時組織了小組間的分享活動。教師設計了一張集體記錄表,每個幼兒拿着自己的記錄表把自己所用的材料以及實驗結果與其他幼兒分享,並記錄在集體記錄表中。

這個活動的開展,是幼兒延續實驗和驗證活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幼兒可以根據興趣反復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最終幼兒獲得的不僅是認知上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力上的發展。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大致經過了這樣一些環節:觀察——探究原因——猜想——驗證——新的發現——記錄——分享與表達。在每一個環節,教師都盡力讓幼兒充分討論與實踐,不忽略他們的每一個想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探究中獲得快樂與成長。其中猜想和驗證的過程是最能發揮幼兒主動性,滿足求知欲望和體驗探索精神的環節,也是最能培養幼兒科學態度與方法的環節。幼兒的記錄方法也是活動的一大亮點。

這次活動使教師真正明白了“每個幼兒都是天生的科學家”這句話,感受到了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充分尊重幼兒的發展特徵,努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氛圍和簡而言之的環境。

 

(選自《幼稚教育》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