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和“戴”之辨

 

許 琪

 

[案例]學習《少年閏土》第一段

生:老師,我發現書中有個錯別字。“他項帶銀圈”中的“帶”應該是“佩戴”的“戴”,而書中用了“帶領”的“帶”。

師:你讀書真細心。同學們,書中怎麼會出現了錯別字呢?

生:可能是作者不小心寫錯了。

師:魯迅先生也和我們同學一樣寫了錯別字而沒發現。

生:或許是打稿員找錯了字。

師:看來打稿員工作有點粗心。

生:我認為可能與時代背景有關。

師:你的想法很有深度。語文課本發到同學們的手中,是要經過多次品質檢驗的。如果魯迅先生寫錯了字沒發現,或是打稿員打錯了字,經過幾次的校對和審查後應該不太可能。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一同查找資料吧!

(經過查找資料,終於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帶”原來是封建時代官僚、地主束在腰間的寬帶子。後來為了美觀,就在腰帶的一端綁上裝飾性的玉佩。這時“帶”就引申出了“佩戴”的含義。魯迅先生寫文章時“帶”字仍含有“佩戴”的意思。隨着語言文字的發展,現在“帶”在大部分詞語中已沒有了“佩戴”的含義,只在“披星帶月”“披麻帶孝”中可以通用。)

師:現在我們終於知道了真正的原因。我們要不要寫封信建議編輯部的叔叔阿姨們把“帶”字改過來呢?

生:我認為不改好,這樣表示對魯迅先生的尊重,對他作品的尊重。

生:我認為應該改過來,現在“帶”字已經沒有了“佩戴”的含義,這樣會讓我們寫錯別字。

生:我反對改過來。因為這在當時是正確的,不能算用錯。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通過帶字就會瞭解中國語言文字的發展,還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如果改過來了,以後同學們讀到這篇課文,不就失去了這個瞭解祖國語言文字發展的機會了嗎?

(經學生討論交流達成共識——把質疑的機會留給學習這篇文章的人。)

[反思]

學生能在讀文時大膽提出疑問,不唯書,不唯權威,這是很可貴的。但如果我只是對學生的發現給予簡單的認同,轉而“牽”着學生走進預設的目標教學──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想像畫面,體味文章的意境美,那麼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我在肯定學生發現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討論,這既是一種語言訓練,也是在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選自《小學語文教師》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