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群群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為了提高學生習作水準,老師們重視指導方法的研究,卻很少有人在“批改”這一環節上改革創新,幾乎是清一色的“學生寫老師批”。其實,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在指導學生寫作的同時進行多元批改。不但老師可以減負,而且學生的作文也會因此而變精彩。那麼該如何組織多元批改呢?
一、自我圈改,激勵積累
辭彙貧乏是學生作文不生動的一個常見原因。為了讓學生之作文的語言更優美,很多老師讓學生背、默念好詞好句,可學生能背以致用的卻不多。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影響行為。只有讓學生具有積極的積累辭彙的心理需求,積累才更有實效。自我圈改法就是能觸及學生積累需要的一種批改方法。
自我圈改法就是在每次習作時,讓學生邊寫邊用紅筆圈劃出作文中用得比較好的詞句。好詞用小圓圈標出,而好句則用波浪線劃出。再根據好詞好句的多少給自己打“積累分”。一個好詞的運用加一分,一個好句的出現則加兩分。老師在學生自改的基礎上進行調整並整體評價。
“積累分”對於學生來說不是水中月也不是鏡中花,只要他們在思想上引起重視,稍一努力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得以提高。同時“積累分”是沒有上限的,所以趣味性、挑戰性也就更強了。孩子們為了能在自己作文本上圈得更多,他們買來了〈好詞好句集〉,每次在寫作前同學們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針對性地看、想、記。寫好後不但會在自己的作文上反復地找呀、劃呀,還喜歡去看看別人的作文,取他人之所長補充到自己的文章中來。誰也不願意自己落後,漸漸地班上形成了一股“積累競爭風”,孩子們積累的心理需要被喚醒了。
自我圈改法在我班實施快一年了,家長們說,孩子愛看書了,同學們說,自己作文本越來越“紅”了,而我最想說的是,埋頭苦改的老師們,試試吧,自我圈改法能為你們帶來快樂!
二、家長參與,多元指導
曾有一位家長對我說:“單老師,我那孩子在寫作上還得多練,我們叫他寫,他總不寫。你說他才聽。我知道你班裏人多,每天都寫改不出來,就讓我們來改,你來佈置好嗎?”聽了這話我心裏一亮,如果能充分利用家長這一資源挖掘學生的潛能豈不是兩全其美?圍繞“家長參與批改的可行性”我進行了調查,發現我班60位學生家長,有51位覺得這方法很好,他們非常支持。家長們紛紛表示,在工作之餘,他們最想做的就是看看孩子的作業,尤其是習作。言為心聲,通過習作能透視學生心靈,摸到他們思想深處的脈搏。孩子是他們最大的希望,為孩子付出是快樂的。可孩子總是不太配合,相信有了老師的安排這一切都會改善。另外幾位家長則因為工作和自身水準的原因雖然贊同這一做法卻不能參與。
由此可見,在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家長素質普遍提高的今天,讓家長參與批改是完全行得通並深受歡迎的。
如果說一個老師面對幾十個學生,孩子得到的是粗線條的指導,那麼讓家長參與批改,輔導就有粗有細多元紛呈了。在讓家長參與批改前我通過家長會讓家長們在討論中認識到:
1.賞識和批評相結合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賞識,是指充分認識到人的積極因素,並加以肯定與讚賞。在家長會上,我請一位當老師的家長做了發言,讓家長們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巨大的潛能,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它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劑。一味地批評只會使孩子惶然無措。但在發掘“閃光點”賞識的同時也要根據實際適時適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否則孩子會變得自大無知。
2.批改和導讀相結合
導讀就是讓家長參與學生的課外閱讀。也許老師們會說,現在是談論如何讓家長參與批改,怎麼把導讀扯進來了呢?其實,導讀是批改的前奏。由於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高低不一的,在批改時難免會提出不切合學生實際的要求。有針對性地讓孩子看一些優秀作文選,讓家長做孩子看書的見證人,不但可以督促孩子看書,還可以讓家長全面瞭解學生作文的要求,在批改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和習作題目的特點,提出合理的詳細的建議。這樣做不但為家長參與批改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而且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到某些範文的立意、構思、佈局謀篇或表現手法,解決了“課外閱讀”任務檢查起來比較困難這一實際問題。
此外,由於家長水準的不均衡,要給他們一定的自由批改空間。他們可以在作文本上精批細改,也可以只寫上幾句評語,還可以口頭批改,最後簽上自己的姓名表示已經看過……但家長中難免有工作很忙或者沒有文化的,所以這種方法只能是輔助性的,不能作硬性規定。
三、學生互改,分層建構
讓學生互相修改也是一種很好的批改方法。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其他同學的作文,多了相互交流的機會。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對寫作的基本要求會理解得越來越深刻。辛(德國哲學家)有句名言:“如果上帝一手靠着真理,一手拿着尋找真理的能力,任憑選擇一個的話,我寧要尋找真理的能力。”引導學生互改作文就是讓學生在批改中建構和提煉自己的語言,感悟寫作的方法、技巧,從而學會寫作,善於寫作。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不同的年級引導學生進行不同的建構。對於作文剛起步的孩子我從易到難依次提出以下五條要求:
1.格式是否正確;
2.卷面是否整潔;
3.錯別字有幾個;
4.有幾處病句;
5.在批改時至少要找出同學作文的一個優點。
第一次批改就只針對第一條要求進行,如果作文格式正確了就寫上批語:格式正確。以後每次批改就增加一條要求。五篇文章批下來,每位學生都能圍繞這五個要求寫出批語了。
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批改技巧,就依次增加以下要求:
1.標點符號有幾處明顯錯誤;
2.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鮮明、集中;
3.所選材料是否真實、典型;
4.段落是否清晰,過渡是否自然;
5.至少要找出同學作文的三個優點,提一個建議。
作文由哪位同學來改,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是在合作小組內進行互換,也可以以組為單位與其他合作小組互相交換,還可以通過抽籤決定改誰的作文……在批改中還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賞識同學的作文。如:在自己喜歡的作文上敲流行的小印章(小星星、卡通像、小動物等圖案)、畫上一個大姆指等。改好後在合作組長的組織下復查一遍,然後馬上讓習作者訂正,訂正好了,批改者才簽上自己的名字。
互相交換批改更有利於刺激學生思考,令學生有被“確認”、被“接受”和被“欣賞”的感受,而這種被認同和讚賞的感受會轉化成一種“自我改善”“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從而更好地激勵孩子學好作文。
總之,作文批改的方式應該是多元的,而不應局限于老師的精批細改。只有多元的批改方式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積累、反思和感悟,從而使他們的作文更精彩。
(選自《語文教學通訊》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