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薈 劉芸芸
在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時,我發現在讀“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這句話時,總有一部分學生把“渴”和“喝”讀錯,帶讀了幾遍,並且區分了這兩個字的聲母和字形,但效果還是欠佳。我決定讓學生自己想辦法來區別這兩個字。
我在黑板上寫下了“渴”和“喝”,接着說:“小朋友們,這對雙胞胎長得太像了,難怪有人總是把它們的名字叫錯,你們能想想辦法,準確地把它們辨認出來嗎?”頓時,教室裏活躍起來了,有小聲討論的,有表演動作的,有眨巴着眼睛在冥思苦想的。終於被稱為“智慧之星”的王誠浩小朋友搶先站起來說:“老師,我用編順口溜的方法記住了它們——心裏想水就是渴,渴渴渴,三點水;張開小口才能喝,喝喝喝,口字旁。”喲,還挺押韻的,我不禁帶頭鼓起了掌。然後問他是怎麼想到編這個順口溜的,他解釋說:“平常我好渴時,心裏就想到了水,喝水時就會張開小嘴巴。”其他的小朋友聽了,都笑着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再讀寫這兩個字時,沒有一個人出錯了。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識字教學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小朋友們能巧妙地區分“渴”和“喝”,就是聯繫了自己的生活實際,主動地探究出了辨別“渴”和“喝”的好方法,從而增強了識記效果。
(選自《小學語文教師》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