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圖遊戲的指導

 

陳金蓮

 

一、啟發點撥,培養興趣

在拼圖遊戲中,教師首先應通過啟發點撥,讓幼兒學會觀察,培養他們對拼圖的興趣。

1.啟發提問,引導幼兒整體觀察。

在每位幼兒進行拼圖前,我先引導他觀察、熟悉畫面內容,使他對畫面的整體有一個概括性認識。如拼圖“小貓釣魚”,它的動物形象生動可愛,色彩鮮豔,很受幼兒喜愛,但由於拼圖塊數多且小,拼起來有很大難度。於是,我就問:“這幅圖上有誰?它在幹什麼?” “除了小貓在釣魚外,圖上還有什麼東西?分別在什麼地方?”簡潔的語言提示,為幼兒指明了觀察的目標、任務,他們很快熟悉了這幅畫面:“美麗的小河邊,蜻蜓飛來了,蝴蝶飛來了,可是小貓就像沒看見,坐在貓媽媽身邊一心一意地釣魚,終於  釣到了一條大魚,小貓開心地笑了。”

2.適當點撥,引導幼兒局部觀察。

在拼圖遊戲中,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給予適當的點撥,教他們一些具體的觀察技能,引導幼兒進行局部觀察,鼓勵他們完成拼圖。在朱東潤第一次玩“小貓釣魚”這一拼圖時,一會看看這塊拼圖,一會翻翻那塊拼圖,不知如何下手。於是我問他:“小貓釣到一條大魚了,你找到它的臉,看看它的表情是怎樣的?”“哎呀!小貓的臉怎麼只有一半呀,另一半在哪兒呢?”“小貓的脖子呢?”幾個簡單的提問,點撥了朱東潤,他很快地搜索到了問題的正確答案,一隻可愛的、笑眯眯的小貓立刻拼出來了。而他也逐漸掌握了這種根據事物的結構形狀、線條、色彩進行拼圖的技巧,並且對拼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但需指出,在遊戲中,教師的點撥應適可而止,旨在幫助幼兒解決拼圖中的難點,有效激發他們拼圖的興趣,切忌運用過多,變成指示語,幹預幼兒的遊戲過程。

二、循序漸進,培養堅持性

在拼圖遊戲中,我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以及個體差異性,循序漸進地投放材料。先是自製一些生動有趣、形象單一的動物拼圖,由幾塊大小一樣的規則圖形組成,如一頭大象、一隻青蛙;再是幾幅畫面較豐富、塊數較多、圖形各異的拼圖;然後是畫面內容複雜、塊數較小、顏色差異不明顯的拼圖,如“匹諾曹和小丑”、“三隻小豬”等;最後再提供幾幅像“中國地圖”這樣,沒有顏色依據,只憑每塊拼圖邊緣曲線的形狀來拼圖的高難度材料。由於拼圖材料從易到難,既能激發幼兒的操作欲望,又需要幼兒付出一定的努力,從而促使他們產生了堅持到底的決心,培養了幼兒的堅持性。

三、以強帶弱,培養合作能力

在拼圖遊戲中,常有一些難度較大的拼圖需要幾名幼兒共同完成,教師應利用這些時機,激勵幼兒學會與人合作。我在教室裏投放了一幅“中國地圖”的拼圖,這幅拼圖對于中班幼兒來說難度很大。剛開始,我們班腦子特別靈的薛力瑜、蔣陽兩位小朋友對此產生了興趣,於是我鼓勵他倆合作拼。在我的提示下,一幅完整的中國地圖終於誕生了,兩位幼兒情不自禁地擊掌慶賀。我又趁熱打鐵,邀請他倆做小老師,帶領能力弱一點的幼兒一起拼。沒想到,這招“以強帶弱”還真靈,時間一長,班上許多幼兒都能三兩成群地合作着完成這幅拼圖了。每次拼完後,幼兒都體驗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信心,對拼圖遊戲也就更加感興趣了。

 

(選自《早期教育》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