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故
一般而言,一個漢字都有幾個意思:只有一個意思的字,在全部漢字裏占的數目很少。例如“淺”字,在《現代漢語詞典》裏可查到六個意思:
(1)從上到下或從外到裏的距離小:淺灘;水淺;屋子的進深淺。(2)淺顯:淺易;這些讀物內容淺,容易懂。(3)淺薄:功夫淺。(4)(感情)不深厚:交情淺。(5)(顏色)淡:淺紅;淺綠。(6)(時間)短:年代淺;相處的日子不淺。
因此,在解釋字義時,不能一見到這個字就隨便用它其中的一個意思來講解;而要看它的上下文,看它出現的語言環境,從它諸多的意思中甄選出哪個合適的意思來。不這樣考慮,就會把意思弄錯,或者乾脆講不通。例如:“三年級講這些是不是太淺了?”句中這個“淺”字就須按上述“淺”的第二個意思解釋,任意選用其他幾個意思就都不妥當。
解釋字義時,不應該這麼講而這麼講了,就叫做誤釋字義。漢語成語中間的一些字是最容易誤釋的。例如成語“赴湯蹈火”,裏面的“湯”字該怎麼解釋呢?是“四菜一湯”的“湯”嗎?如果這麼理解就講不通了,既然講不通也就是解釋錯了。這個“湯”不是飯桌上可以喝的湯,而是指熱水、開水。同樣,“赴湯蹈火”裏的“赴”字,如果解釋成“到(某處)去”,像“赴會”“赴宴”“赴京”的“赴”那樣,也就不對了。這個“赴”是“在水裏遊、游水”的意思,這樣解釋“赴湯”跟“蹈火”正好搭配起來。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即使滾燙的水、熾熱的火也敢投入或踩踏;比喻不避艱險,奮不顧身。
古漢語作品中的一些字,也常常容易出現誤釋的現象。例如“初聞涕淚滿衣裳”這句詩裏的“衣裳”是兩個單音節詞,指“衣”和“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讀chang,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形狀像今天的裙褲,男女都可以穿。如果把“衣裳”讀作yi·shang,解釋成“衣服”,在整句詩裏好像也說得過去,實際是誤釋了“衣裳”,把兩個單音節詞當成了一個雙音節詞。又例如詩句“待曉堂前拜舅姑”,這裏的“舅”和“姑”是兩個常見常用的字。如果把這一句詩解釋成“等待天亮了到堂前向舅舅和姑姑行禮去”那就不對了。這裏的“舅”指丈夫的父親,“姑”指丈夫的母親。“舅姑”也就是現在通常說的“公婆”。類似這種似乎說得過去,可是並不正確的解釋是最容易迷惑人的。
漢字有一字多義的特點,解釋字義時不可隨意,要避免誤釋。消極的辦法是不知為不知,不隨便講,望文生義十有八九是要出錯的;積極的辦法是主動向人請教或向字典、詞典請教,最關鍵的是要靠勤學多記。一位教師如真能認真、口勤、手勤,他的表述就不容易出現很多錯誤。
(選自《小學語文教師》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