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辦法從哪里來

   --幼兒問題解決策略的社會學分析

 

王利明

 

幼兒對世界懷有極大的好奇心,驅動着他們去了解周圍世界、積極探索,以經驗和信息為基礎建構解決問題的知識與技能。然而,幼兒的問題解決能力並不單純地受邏輯能力發展水準的影響,社會人際背景也是他能否成功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兒問題解決策略形成的社會學分析對我們現今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價值的。

合作利于問題解決策略的產生。合作學習比單獨學習更容易發現好的策略。正如,幼兒喜歡在大部分時間裏和同伴一起玩,他們會共同解決一些問題和任務。既使他們當中沒有一個專家,但是他們在解決問題時比一個孩子解決問題容易成功。儘管兩個合作者自己的策略並不一定是最好的,也許都是錯誤的,但如果他們在解決問題時能夠共同做出決定,那麼他們就可能學習到一個新的、更為複雜的方法。事實上,錯誤觀點可以加速正確方案的形成。

參與到解決同一個問題情境中來是幼兒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過程。了解到問題的共同假設和我們文化的共同意圖,這是合作的前提,也是成為一個成熟的問題解決者的關鍵點。通過基于合作引起的社會層面的互動,幼兒通過看別人或聽別人解決一些極為簡單的問題,都可以學到很多技能。比如做家務,幫助同伴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小問題,做遊戲,或是友善地進行益智遊戲比賽。

但並不是所有合作都可以產生豐碩的成果。有時持不同方法的幼兒並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共同方法。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之間存在着強烈的觀點衝突,從而不能讓他們當中的任何一方同意對方,並願意去做新的嘗試;也有可能是因為一方不能根據另一方的觀點發現新的方法。如果不能做出共同的決定,他們就不會有所學習。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個兒童控制了同伴,這實質上還是他獨自在解決問題。

當然,被動的幼兒也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新發現。如果處于控制地位的幼兒持有好的策略和方法,那麼處于被動地位的幼兒也可以學習到一些經驗。關鍵是被動的幼兒是否有機會弄清楚衝突發生的原因,也就是說他能否解讀對方的意圖。

成人們經常“想當然”地控制幼兒的活動範圍。在兒童交往中,有些幼兒由于年齡小或能力弱,在與同伴相互交往時可能會與同伴發生衝突,為此,有些父母認為減少孩子受到傷害的一種方法就是禁止幼兒參與到夥伴的遊戲中。他們常常認為這樣是為幼兒好,實際上,他們的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所以,要給幼兒機會,讓他們在相互合作與衝突中提高與成長。

教法、指導技巧也影響幼兒問題解決策略的產生。當我們把一條長的繩子彎曲成與一條短的繩子看似一樣長的樣子,然後問幼兒哪條線長,很少有幼兒能正確回答。但如果我們換另一種問法:走哪條路更省力氣,他們大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有類似的經驗,這個問題情境更貼近幼兒的生活。所以說,幼兒在面對與自己的生活情境更相似的問題時更容易產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同時,幼兒在能夠理解問題目標的情境下比在不理解問題目標或是目標無意義的情境下更容易產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有意義的目的能夠促動幼兒進行思考。如果給幼兒一個任務──不用工具去挖一個坑,而不告訴幼兒為什麼要這麼做,那麼幼兒很可能不會完成。所從事的事情是否是自己設定的目標或想做的事,這不僅能夠決定幼兒能否堅持完成這任務,而且也能讓幼兒把注意力放在更多的細節上。堅持性和觀察力都是學習問題解決的關鍵因素。

如果我們想幫助幼兒形成問題解決的策略,那麼成功的鷹架是成人也參與到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參與的方式包括一般的口頭鼓勵、具體的語言指導、協助尋找材料、系統的準備材料和方法演示。這五種水準的參與方式留給幼兒做的越來越少,所以成人要根據幼兒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處的狀態來決定選擇何種“鷹架”。如果幼兒最初對問題一無所知,那麼系統的準備材料和方法演示更為重要;如果幼兒對問題已經有所了解,那麼協助幼兒尋找材料、口頭指導和鼓勵應該更適宜,而非純粹地教兒童如何做。

對幼兒信任與否也影響其問題解決策略的產生。對于任何年齡階段的人來講,得到他人的信任能使其感到自信,進而促進策略的產生。而幼兒特別需要這種信任。如果請一個三歲幼兒幫忙,即使是需要他們伸一下手指這樣的幫助,也會讓他們產生驕傲感,這種驕傲感為幼兒帶來了不同的信息。是否讓幼兒來幫忙或參與解決問題,影響着幼兒面對問題時是形成充滿自信,還是形成焦躁不安或過度否定自己的態度。自信與缺乏自信影響着兒童的問題解決所以擺在教師與父母面前的問題是:要以一種有益的方式來提高兒童的自信。成人最好的做法是盡可能地為兒童提供積極的回饋——表揚應該表揚的;批評應該批評的。

 

(選自《學前教育》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