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驗中學習分享

 

祝衛紅

 

對于心理發展水準還處於以自我中心為特徵的幼兒來說,分享顯然不是一件易事。家庭的養育環境和某些社會因素,導致不少幼兒分享意識不強、分享行為缺失。

事實上,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在逐漸“去自我中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人如果能自主自願地與人分享並以此為樂,那麼可以說他真正具有了分享行為。如果一個人僅僅把分享當成換取別人報答或取悅別人的手段,那麼這種分享便是一種“虛假分享”。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發自內心的自願分享,而這種分享必須從豐富孩子的情感體驗入手,即讓孩子從他人角度出發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學會理解,學會分享。

一、在故事中體驗

在故事中體驗是指講述有關分享行為的故事,讓幼兒體會他人的處境,體驗分享時的內心感受,並就此展開討論,這對於幼兒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的形成十分有效。

如在學習故事《金色的房子》時,教師首先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動作和表情,既讓幼兒體驗小動物們被小姑娘拒絕和主動邀請時全然不同的心理感受,也讓幼兒體驗小姑娘拒絕與主動邀請小動物們分享時的情緒變化。然後,教師就小姑娘的行為及其情感體驗展示討論:“小姑娘為什麼拒絕小動物們到她房子裡玩?”“小動物們被拒絕後心裡覺得怎麼樣?”“小姑娘一個人玩快樂嗎?她為什麼不快樂?”“後來小姑娘是怎麼做的?”“小動物們受到小姑娘邀請時心裡覺得怎麼樣?”“有夥伴一起玩,小姑娘怎麼樣了?”通過分析討論,孩子們意識到只有與同伴分享,才能得到更多的快樂。

二、在生活情境中體驗

在生活情境中體驗指在日常生活中隨機或有意識地創設相應的環境條件,讓幼兒通過參與活動,體驗分享的情緒、情感,從而逐漸形成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會自發出地出現一些分享或拒絕分享的行為,教師要善於捕捉契機,及時展開交流、討論,以加深幼兒的情感體驗。可以讓幼兒講講“某某把玩具讓給你了,你心裡覺得怎麼樣?為什麼?”也可以讓幼兒談談:“你這麼喜歡這個玩具,為什麼還要讓給他?讓給他以後,你的心裡是難過還是高興?為什麼?”教師不必說教,而是需要引導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體驗,因為內心的情感體驗是激發分享行為最有效的動機。

1. 創設有利於分享的情境

活動材料和玩具供不應求的情境,往往能激發幼兒產生分享的需要,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分享的意義,獲得強烈的體驗。一次晨間活動,教師投放了15輛不同種類的玩具汽車(全班28人),並告訴孩子那天是“開汽車日”,所以人只能玩汽車。結果15輛汽車很快就被取走,那些未拿到汽車的孩子便產生了強烈的分享需求,紛紛向教師求助。這時,教師沒有直接干預,而是對他們說:“我知道你們沒有汽車很不開心,但你們要自己想辦法,看看是不是有小朋友願意和你們一起玩。”這些孩子聽了教師的話後,採取了兩種方法:一是直接搶奪別人的汽車,二是請求別人同自己一起玩。而另一方也有不同的反應:被搶的幼兒有的求助於教師,有的再去把玩具搶回來;被請求幼兒有的很痛快地同他人分享,有的則表現得很不情願或拒絕與他人分享。結果有人合作玩,有人獨立玩,有人一直沒車玩。活動結束時,教師從情感體驗入手,就當天汽車不夠的問題組織孩子們交流、討論。沒車玩的孩子說出了他們渴望分享的熱切心情,參與分享的孩子表達了自己被接受的快樂體驗,而自願分享的孩子則說出了他們與同伴一起玩的經歷和趣聞。許多孩子認為幾個人一起玩比一個人玩,玩法更多,更有趣,更開心。在多次面對類似問題情境後,大部分幼兒產生了分享意識,提高了分享能力。

2.組織特殊的分享活動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在一周中設立一個專門的“分享日”,如幼兒在“玩具分享日”這一天將自己喜愛的玩具帶來與同伴分享;將某個幼兒的“生日會”辦成“分享會”,等等。孩子們不但因分享到其他小朋友帶來的物品而高興,也因為別的小朋友分享了他帶來的物品而自豪,這樣的體驗正是幼兒形成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所必需的。

三、在角色遊戲中體驗

在角色遊戲中體驗是指讓幼兒模擬現實社會的情景,嘗試從所扮角色的立場瞭解別人的需求和感受,體驗相應的情緒、情感。

如在“太空人”的遊戲中,太空人乘着飛碟來到地球上,由於距離太遠,他耗盡了能量,昏倒在地。這時教師啟發幼兒:“假如你餓得昏過去了,你希望別人怎麼做?”“給我些食物。”“給我些牛奶。”“送我去醫院。”孩子們紛紛表示。這時,有的孩子提出:“太空人是不吃食物的,他是吸取能量的。”“對,給他充電。”於是孩子們找來許多“電池”給太空人充電。太空人充足了“電”,蘇醒過來,向孩子們道謝:“你們為我充滿了電,我又能飛行了,真是太感謝你們了。下次我還會來看你們的!”孩子們看着遠去的太空人,既高興又自豪。角色遊戲能有效地讓幼兒理解他人的感受,體驗分享的樂趣,並漸漸地將這種體驗內化為動機,從而有利於幼兒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的形成。

 

 

選自《幼兒教育》2005年第3期